平台资讯
信息工程大学:用好“部队+大学”的溢出效应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日期:2021-09-16
话题由来
军队院校既是部队,也是大学。这一双重角色定位决定了,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军校大有可为。信息工程大学紧紧抓住这个科学定位,坚持不懈探索,努力有所作为,初步构筑起融合发展“三足鼎立”的格局:育才趟出新路子,科研实现大发展,服务部队成效更显著。
育才
国民教育+军事资源
人和效应拉长“人才链”
新学期伊始,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云龙、硕士研究生李兴志高高兴兴走进清华大学继续学业,这意味着他们将在更大范围接触技术尖端和学术前沿。统计显示,信息工程大学近年来已经有近百名学员到国内多家高校交流培养。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信息工程大学领导认为,只有面向世界、面向全国开放办学,人才培养的体系性才能走向融合;只有积极融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优质教育资源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步履匆匆,只为人才计。信息工程大学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路径越夯越实:2015年7月17日,与浙江大学签订校际合作战略协议;11月26日,与武汉大学签订校际合作战略协议;2016年12月2日,与中国科技大学洽谈酝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该校前身原解放军测绘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相继在珞珈山下恢复建校。两校同处一地,互通有无,携手开创我国测绘人才培养的先河,培养出一大批享誉国内测绘导航领域的院士名家,至今仍引领测绘地理信息和卫星导航领域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向。
俱往矣!信息工程大学在向前辈致敬的同时,牢固确立国民教育+军事资源的大融合观,与地方名校深度合作,联合拓展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增长点,直接拉长了“人才链”。成果之一体现在,全校有5篇学员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4篇学员论文入选全军和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科研
国家战略+创新驱动
聚智效应聚焦“新领域”
2016年11月13日,新华社一条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我国网络空间防御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网络空间“易攻难守”的战略困境将由此改变。
“大行受大名”。这项重大课题由信息工程大学专家牵头,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工作者一起攻关,理论和方法上均取得令人骄傲的原创性突破。
前几年,信息工程大学曾经斩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校党委一班人坚信一个道理:推动科技兴军必须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加强同国家战略规划对接。只有主动把军事创新体系融入国家创新体系,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建设,才能实现国家科技实力和军事保障能力同步提升。
他们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主动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规划“对表”,持续释放优势科研项目的活力,相继与中央有关部门、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等机构开展高层次战略合作。而今,在网信、通信、测绘等领域整合军地资源,已初步实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
权威人士评价,在风云四号气象卫星、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空间基准军民融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工程大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此,信息工程大学专家们的体会集中在一点:核心前沿技术创新强化军民深度融合,聚智效应聚焦“新领域”。
服务
部队需求+产业联盟
长尾效应变革“供给侧”
军校存在的终极目的,是服务部队战斗力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军校也是部队的“供给侧”。
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在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信息工程大学领导认为,军校作为“供给侧”更要主动适应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实际,紧紧围绕战斗力水平提升,为部队提供理念、技术、创新等要素的全面支撑。他们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先后牵头组建一系列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产业联盟,持续加大军地科研资源力量的整合和统筹力度。
不同类型部队对技术、创新有不同的特殊需求,怎样提供保障和支撑?经济领域的“长尾现象”长期被人忽视:不同需求的细分市场累计,会以“长尾巴”形式带来大效益。信息工程大学所着力打造的,则属于“长尾式”服务模式:全校上下联动,及时调整科研攻关方向,“部队需要啥,我们研究啥、提供啥”,基层部队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大多在这里找到了“落点”和“支撑”。
解放军第153医院,直升机呼啸而来,战鹰刚刚停稳,医护人员迅速冲入机舱,快速救治伤员……由信息工程大学牵头组织的这场演练,陆军航空兵、空军航空兵、战区联勤保障单位、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航空公司等数家单位共同参与,快速反应,数百公里精准转运。专家现场观摩后纷纷赞叹,信息工程大学“长尾式”服务符合现代战争规律,显示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强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