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国防)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指南

级别:
地方级
资讯行业:
其他
发文单位:
军民结合推进处
发文时间:
2018-09-28
影响范围:
安徽省

安徽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8-07-13 00:00:00

发布处室:军民结合推进处    2017-02-09    

为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保障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统一、实现富国强军目标,推进军工经济与省域经济融合跨越发展,推动安徽国防科技工业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为第一个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五年规划,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拥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优势的军民融合成果,基本形成军工经济和省域经济融合发展格局,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
——军民融合经济规模加速提升。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军民融合产业“十二五”期间,经济规模加速提升,全行业经济总量每年增速均在14.5%以上,对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4.3%,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军民融合产业主链初步形成。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备设施和人才优势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形成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和军民用新材料等军民融合产业链条。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逐年增多。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积极投入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自主创新试点省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搭建军民互动、军地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一批重大合作项目落地,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
——“民参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民口企事业单位、社会资源进入国防建设领域,全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单位中有超过2/3为民口配套单位,已成为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军民融合产业政策不断完善。2012年3月,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 〔2012〕31号)出台;2015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优势民用单位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意见》(皖政办〔2015〕11号),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指出:着眼于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维护领土完整、海洋权益、发展利益,实现富国强军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迫切。这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迎来新挑战和新机遇。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迎来新的模式。加快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吸收更多的民用单位为国防建设服务等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实施,对国防科技工业在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市场化竞争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了骨干军工“小核心”、社会单位大配套的新的国防科技工业运营新模式。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迎来新的动能。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实践中,一批前瞻性科学研究、重大工程专项和应用技术取得突破,原始创新和核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军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基本建立,技术成果双向转移加快发展,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和新的能量。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时期。随着国家层面军民融合发展机制的建立,我省已把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建立先进产业体系的主要举措,军民融合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性障碍,存在着军工开放不够、军民融合渠道不畅、军民融合型企业整体实力不强、顶层政策设计尚待完善等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制约着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规律,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解放思想直面挑战,统筹谋划安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对策,为美好安徽建设和实现富国强军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军民双向开放、资源共享、有效互动,推动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加快国防科技工业进步和美好安徽建设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为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着眼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必须坚持与军事斗争准备发展相适应、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地方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适应原则,形成需求牵引、深化对接、统筹建设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市场机制配置军民融合产业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引导作用,通过采取激励支持等政策,挖掘我省国防科技工业资源潜力,形成适度有序、充满活力的国防科技工业市场秩序。
——坚持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依托我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面向全省军民融合产业资源,明确具体目标、突出产业重点、注重特色项目,引导资源合理布局,在优势领域形成军民融合产品产业应用市场,实现我省军民融合产业的重点突破和整体竞争力提升。
——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促进我省军工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推动军工优势资源向民用领域开放,支持优势民用单位加快进入军工领域,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经济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
——坚持以军为本与军民共赢相结合。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延伸为纽带,按照军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搭建军民融合信息共享平台,大力推动军工优势资源和地方优势资源融合,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安徽国防科技工业初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较好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要。
——抓住创新发展这个根本,采取突出技术专业化、应用特色化、竞争差异化措施,强化军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形成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握协调发展本质要求,加强整体规划,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做好合肥、芜湖、蚌埠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合芜蚌军民融合发展先行区;加强滁州、宣城、六安等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整体规划,夯实项目、对接合作,在更高起点上形成聚集发展。
——激发开放发展内在活力,深入推进安徽军工改革,军民融合发展的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投融资机制、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环境显著改善。
——深化和扩大“民参军”,支持和引导省内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军工项目建设,争取“十三五”末“民参军”企业达到300家以上。
——共享发展成果成效显著,注重做好发展成果的共享,保持职工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职工收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改革成果的共享。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升级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目标高端、集聚发展”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1.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新业态
发挥驻皖中央军工院所和省内先进企业的技术优势,聚焦集成电路领域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重点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面板驱动芯片、核心芯片国产化。积极开展民用雷达、大规模集成电路、宇航用芯片、虚拟现实技术产品研究。培育发展我省在特种光纤光缆产业、车辆通信装备集成、特种网络技术装备及特种显示器件等优势领域的装备产品,形成安徽特色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和语音技术优势产业。
2.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继续支持雷电与静电防护研究、设计和试验向民用市场拓展。加大支持民用飞机维修市场拓展,协调改善民机维修服务环境。大力支持芜湖、六安等通用航空产业。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和航电系统领域,重点发展活塞、涡喷、公务机用涡扇发动机、系统集成、综合显示系统,加快新型航空发动机和航电系统的国产化研制步伐。推进雷达及电子设备深冷技术产业化,积极支持火箭推进剂科研生产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无人机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航空航天军民融合产业链。努力提升我省在全国及全球航空航天产业链中的地位。
3.壮大应急安全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应急安全产业的现有优势,按照需求导向、关键集成技术取得突破的总目标,建成若干应急安全技术应用平台,在量子通信、北斗导航、微波通信、网络安全、应急安全传感器等通信及信息安全领域,重点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特色明显的优势应急安全产业。
4.扶持高端防务及特种装备产业
大力推进军工技术转民用。支持具有整车研发生产能力企业发展军民两用车辆及特种智能车辆装备,积极推进燃气轮机、高端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新产品研发,推进合肥微小型燃气轮机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开展大型天然气压缩机、智能电力装备、磁控溅射成套装备、五轴以上加工中心、减速器、伺服电机、增材制造及修复等科研攻关。推行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和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型智能工厂,大力推进医疗、娱乐、家居等特种机器人产业化。提升船舶制造产业层级,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船、化学品船、汽车运输船、滚装船等军民两用高附加值船舶,形成造船、配套设备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5.做精特种化工产业
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培育形成两家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民爆企业集团,进入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骨干民爆企业集团之列。贯彻实施《民爆行业技术进步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智能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推进科研、生产、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安徽民爆产业战略联盟作用,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行业发展的国内领先地位。
6.发展军民两用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共性基础材料,开展超导、碳纤维、陶铝复合材料的研发应用。发挥安徽军工和民用科技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及省内外大学、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发挥产学研用和人才集聚效应,加快新型火箭推进剂、钴铜基、陶铝和碳纤维材料等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开发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军民两用先进新材料,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军民两用新材料产业体系。
(二)大力推进军民科技资源深度共享
 7.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
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重大设备设施共享,指导建立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军民两用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支持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安徽数据与应用中心建设。引导各类社会科技资源、民间资本参与成果转化。促进军品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融合。实施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战略,实现军民融合科技资源共享和技术成果的有偿转让。
 8.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以自主创新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任务要求,大力开展军民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发展一批市场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推动生产、科研、流通环节的协作,不断提升我省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竞争力。
 9.建立军民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通过政府引导,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军工企业为主体,建立军民融合技术发展研究机构或产业联盟,加强军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合作,大力推进双向对接和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联合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军民一体、产学一体和研用一体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
(三)大力推进“民参军”向深度拓展
   10.加快“民参军”步伐
以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民参军”对接活动,加快引导各类优势民用单位、社会资本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鼓励投资参与军工基础研究、军用飞机、军用舰船、常规兵器与装备、国防电子成套或配套产品等开放类项目的研发制造。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和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一般武器装备及配套产品生产的军工企业改组改制。
   11.拓展“民参军”能力范围
认真贯彻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完善支持政策和配套培育办法,优化组织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后勤装备军需物资生产类企业成长,提升后勤等通用装备和食品、药材等军需物资生产供给能力。利用科研、技术等优势,通过军民对接转化,提升先进装备制造能力、电子信息核心元器件开发能力、关键新材料等研发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我省对国防科技工业的供给保障整体水平。
   12.打造“民参军”服务平台
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发挥现有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础技术研究院,及时发布供需信息,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实现技术、产品、企业、项目等信息的有效管理与高度共享。根据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要和我省实际,集成要素、建立动态的军民融合数据库并及时向军方、军工单位发布推荐,促进国防专利等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大力推进军工经济与省域经济深度融合
   13.积极推进先进民用技术在国防领域应用
加强军民融合发展产业政策的宣传贯彻,充分利用省域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发挥军工技术带动和促进作用,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参军企业,积极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资质、军工质量体系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咨询、审查及认证工作。进一步激活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及时组织、论证、推介先进技术成果进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扩大军工科研生产的协作配套范围。
   14.加速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落地
协同推进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合肥离子医学中心项目建设。加快燃气轮机研发及产业化,建设国家强基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太赫兹、移动式小型铅基堆核电源等应急产品研发和生产。鼓励中央军工集团在安徽投资建设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项目,实现技术、人才、成果等要素的交流共享,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
   15.加强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建设
紧贴国家重大专项、“五大发展理念”和美好安徽建设重大工程的实施,以产业链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加强与中央军工企业的合作共建,在合肥、芜湖、蚌埠军工配套地区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区。在淮北、宿州、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宣城、铜陵、安庆等市建立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打造500家军民融合型企事业示范单位,做实我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产业基础。
   16.积极推动军工开放式发展
贯彻国家关于军工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革政策,落实国家有关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推动军工对社会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股权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提升军工企业市场化运作能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组织国际防务装备展的参展宣传等活动,建立国防科技工业交流合作发展的新优势。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协调机制,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各市及省直有关部门、各骨干军工单位和各民口配套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措施,做好规划的贯彻落实,确保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实效。省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做好日常联络和协调沟通工作,建立定期会商协商机制,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做好规划实施后的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统筹协调,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做好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规划以及产业促进、自主创新、信息化发展、人才建设和社会管理等专题规划的衔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紧贴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美好安徽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增强我省军民融合发展的合作空间和合作范围,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培育新优势、新动能。
(三)完善服务平台,推进军民两用信息共享
完善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军民兼容的基础能力和发展平台建设。制定具体的办法措施,推进地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优势民用企业、军工单位和部队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军地高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合作。
(四)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力度,落实省政府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产业项目、科技创新、财税优惠、人才引进、土地利用等方面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政策环境。对军民融合型企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五)加大资金投入,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求
各市及省军民融合引导资金和省财政有关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军民融合型单位在取得资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安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财政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