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国防)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指南

级别:
地方级
资讯行业:
其他
发文单位:
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
发文时间:
2018-09-28
影响范围:
湖南省

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 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8-07-13 00:00:00

前  言

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是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辐射带动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举措。

“十二五”期间,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在产业园区建设、军工核心能力体系化建设,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与“两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上看,我省军民融合目前仍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为实现“十三五”期间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据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包括中央在湘军工、地方军工及民参军单位,产业范围涵盖军民两用核、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民爆等传统军工主导产业和军工高技术产业、大安全大防务等产业。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环境形势

一、发展现状

(一)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正在形成

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各级工作机构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省政府制定并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支持航空装备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省政府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军民两用高端装备、光电信息、新材料等科研开发及产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市也相继出台了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军转民”与“民参军”良性互动的军民融合体系正在形成。

(二)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军民协同创新基础逐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末,湖南军工建成国防科技重点(学科)实验室28个(其中国家级9个);企业技术中心27个(其中国家级9个),占全省的13%;博士后工作站10个;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行业从业人员的27%。“十二五”期间,湖南军工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77项,其中39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申请专利3500余项,授权1500余项。湖南在高性能计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强激光技术应用、磁悬浮、临近空间飞行器与激光卫星技术等尖端领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三)军民融合配套优势更加突出

“十二五”时期,我省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实现较快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永磁直驱风力发电装备、中小型航空动力等行业技术水平跃居国内前列。同时,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强化。到2015年底,湖南建成了以14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龙头、23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储备了一大批竞争力强的军民两用技术。湖南在装备动力、通航、核、军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

(四)军民融合对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十二五” 期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形成了以核、航空、航天、特种装备制造、船舶、民爆与化工六个主导产业为骨干,以新能源、新材料、军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格局,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及其他军民结合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融入当地经济总体发展布局。“十二五”期间,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6.1%。有效带动了全省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存在问题

(一)军民融合层次有待提高

军民融合产业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军民融合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大,缺少行业骨干企业,缺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利用军工能力发展的民用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民品产业集群。军工经济的军民融合特色还不突出,对国民经济辐射带动有限。

(二)资源共享障碍依然存在

军民两大系统相对封闭运行,难以实现资源的双向互动和优化配置。我省军工单位可对外使用的生产设备和科研仪器设备有2万余台套,由于保密分级制度等尚未完全建立,共性基础设施基本没有开放共享,国防专利不能及时解密转化民用。由于技术门槛和标准的不统一,大量民口优势技术、基础设施和人才也难以在军工能力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体制机制亟待改革完善

“军转民”与“民参军”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民口配套企业发展中面临着军工任务需求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民营单位体制机制灵活、能力基础好、市场竞争力强等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军工“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配套”的体制没有完全被打破,社会化大生产的优势尚未充分利用起来。

(四)传统军工市场发展能力不足

传统军工所有制过于单一,地方军工改革步伐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国有企业,计划经济色彩依然浓厚,推进“军转民”项目需要层层审批,复杂的层级管理和繁琐的审查程序严重影响了军工企业参与民品研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国有军工企业融资方式的渠道单一,研发和生产保障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不利于适时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和能力建设。

(五)人才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由于长期在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比较少,使得国有军工单位普遍缺少熟悉民用领域的经营型人才,缺少能够按照一般市场规律实施质量成本控制的管理型人才。民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虽然机制灵活,但还存在保密机制、工作方式、质量管理等准备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缺少熟悉军品研制生产特殊管理体制的经营管理人才。

三、形势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最重要领域,湖南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必须推进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融入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新要求

国家确立和实施总体安全观,我军武器装备由三代装备向四代装备发展,这些都对国防科技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南作为军工大省,必须主动迎接新的挑战,抢抓新的机遇。统筹利用湖南军民优势资源,充分立足我省科技和工业基础,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大力推进装备的体系化、信息化、自主化、实战化发展,加快湖南军工产品的结构调整。既服务于国家军事需求,也着眼于大安全、大防务,在更广阔的范围和领域,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二)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的新机遇

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防科技创新是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也是辐射带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湖南国防科技工业不仅要吸纳全省一切有利于创新的力量和成果,而且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需求,不断创造支撑发展的新动力,把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进到新阶段。

(三)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新目标

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创新,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军民融合。当前,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既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开放式发展,进一步打破行业封闭,推进社会化大协作,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使我省国防科技工业深深融入我省经济发展之中,始终履行好支撑武器装备建设、推动我省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项光荣职责。

(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工业领域稳增长、调结构任务艰巨,迫切需要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防科技工业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驻湘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不仅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科技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于国家是强军之策,于湖南是富省之要。我省国防科技工业既要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大协作,向全社会释放需求和带动经济增长,也要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能力和人才优势,努力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根据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湖南省建设制造强省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安全与发展兼顾、兴省和强军统一,坚持目标牵引、战略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聚焦重点、破解难题,务求实效,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融合水平,推动我省国防科技工业与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切实加强党对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和政策法规制度的引导作用,建立集中高效的领导决策、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健全政府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等政策制度,实现军民融合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利共赢,确保军地资源得到充分高效利用。

(二)企业为主、激发活力

加强综合施策,不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努力打造管理高效、机制灵活、决策科学的新型军工企业,不断释放企业发展潜力。

(三)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着力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军民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把创新驱动放在突出位置,推进军地协同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自主创新贯穿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整个过程,渗透到其间的每个环节。

(四)开放共享、融合互动

围绕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需要,逐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融合格局,积极推进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相互渗透,增强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的互通性,加大民用设备和军用设备的共享性,最大限度地整合全省资源,最大可能地实现全部生产要素军民通用共用,军地兼容共享。

三、发展目标

通过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不断健全,建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军民良性互动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新体系、层次优化的军民融合产业结构新体系、布局合理的军民融合产业区域发展新体系。实现以下目标:

(一)保军能力体系更加完善

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更加完善,军民信息互通更加便捷,在工业行业标准军民通用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军民共性工业基础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技术、能力、资本、人才、设施、服务等要素的军民融合程度显著提高,省内重大试验、加工能力基本实现军民双向开放和共享,聚集全社会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支撑和保障武器装备建设,服务我军新质战斗力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

形成核、航天、航空、海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电子信息、军民两用新材料、大安全大防务等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创建4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发展一批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打造长株潭军民融合产业千亿产值核心区,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2个500亿产业集群,培育2个产值过百亿、10个产值过50亿的军民融合型企业。“十三五”期间,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15%,到2020年,实现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三)协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积极探索军工技术设备民用和民用技术进入军用的路线途径。积极引导军民联合承担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军品配套科研、国防基础研究、装备预研等科技计划,国防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军品新产品收入占军品收入比重达20%。长沙成功创建以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为主要特色的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在长株潭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成“军民融合众创空间”,军民人才双向交流成为常态。

(四)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国防专利转民用的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军工集团及总装集成单位的外部配套率明显提高,民参军形式多样化,民口配套层级显著提高2020年,军民融合相关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工业比重接近8%。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打造区域特色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

(一)拓展军工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

1.对接军工能力调整和制造强省战略,优化装备制造能力

对接制造强省建设计划和新型工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融入12大重点领域、7大专项行动和4大标志性工程。改造提升传统军工制造业,壮大规模,提升能力。全面实施武器装备制造的信息化改造,积极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技术在军工领域的应用。打造“数字军工”,通过改造军工传统的设计、生产模式,提升军工生产效能,带动军工行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结合军品科研生产特点,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

2.提升“民参军”层次,拓展“民参军”范围

积极拓展“民参军”领域和区域,在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的“3+2城市群”培育“民参军”新兴力量。着力推动制造强省计划拟建设的前50强标志性领军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民参军”生力军,提升配套率和配套层次。拓宽收集民口优势技术和产品途径,通过发布《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目录》、举办军民融合产业对接活动等方式,促进军民信息互通。充分利用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信息平台,推动民口单位与军工的对接合作,精准提高配套能力,吸纳更多民口企业参与国防建设。

3.积极拓展装备维修保障业务

充分利用省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和资源,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和服务。拓展专业维修企业战斗机、装甲车辆等维修装备型号,加快新列装部队型号装备的维修能力建设,引导有实力民口企业进入装备维修保障领域。加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院校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

4.实施军工“走出去”战略

加大军贸市场的拓展力度,鼓励在湘军工“走出去”。整合兵器、航空、航天领域的军工外贸资源,加强和军贸公司合作,拓宽军品出口范围。鼓励在湘军工集团扩大对外实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增强全球化运营能力,促进军工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军工与民用领域工业资源共享

1.强化军民共性工业基础

建立我省军民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及产业技术基础数据库。重点发展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强度、长寿命以及智能化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提升军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发展基础材料,提高国防军工、重大装备、高端电子等领域专用材料保障能力。组织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及高端装备的联合攻关,推进军工能力自主化。引领企业开展生产系统改进和工艺创新,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成套化水平的智能制造工艺,推动军民品生产相互转化、互为补充的柔性制造工艺。

2.推动军民生产要素共享共用

全面调查梳理全省武器装备生产的设施设备和生产能力,建立动态数据库,服务于武器装备开放性生产和维修保障。强化军民两用人才支撑。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构建综合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拓展军民融合产业电子商务领域及范围,为行业信息、企业合作及市场协调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整合和共享平台。

二、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新格局

(一)大力推进技术的军民联合研发

1.强化军民共性技术攻关

充分利用我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平台,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催生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军民两用技术。积极承接国家军工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力争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分遥感、新一代核电站等领域取得更多成果,提高军工核心竞争力。

2.加强新兴技术领域研究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加强量子信息、网络空间、微系统、脑机结合等军民两用技术研究。持续推进临近空间飞行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应用开发,着重解决精确制导、卫星导航定位等军事需求和国土、测绘、城建、水利、交通和应急救灾等领域民事应用。加快新材料技术发展。将现有材料技术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加快先进能源技术发展。加快先进核燃料循环以及聚变能等技术发展,重点研究先进核能及核燃料循环技术,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可再生能源新技术。

3.加速短板瓶颈技术突破

按照统筹规划、军民联合的原则,推动重点领域民用技术向军用领域转化。包括材料工业领域的特种钢材和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碳纤维等,装备工业领域的特种车辆、高端轴承、特种电机、军用动力配套等,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端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高端显示产品等。注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民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武器装备。定期发布军转民、民参军技术目录,加强民用先进技术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的应用,支持能够满足军事需求的民用技术进行二次开发。

(二)积极完善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1.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构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最终用户等市场主体互通互联的协同创新平台。依托长株潭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军民融合众创空间。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共同承担国家、省各类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专项,推进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国防科技工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联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2.推进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

围绕国防科技工业关键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我省先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组织实施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军工重大试验设施与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研究制定省级层面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省内新建实验室和大型试验设施,要统筹布局,避免军地重复建设;推进长沙超算中心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享,并融入全国性的共享网络;规范相关服务标准,提高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水平,建立重点制造领域数据库,实时共享先进科技成果;以军工特色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推广为重点,建设军民两用技术转化交易平台,大力推动共性基础和通用领域的军民品联合设计开发和生产线的联合建设,满足军民双向需求。

三、推动形成军民融合产业结构新优势

(一)巩固提升军工优势产业

1.民用核技术产业

完善核资源开发、核技术应用产业链。重点发展核电材料、海绵锆铪、独居石综合利用等产品和产业;结合湖南核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核电配套装备、特种工程机械等,打造湖南优势品牌。大力发展核医疗、核监测等仪器设备,建立核应急体系,加大核技术向经济社会领域的推广应用。

2.民用航天产业

加强与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等重大专项的对接,着力发展高精度自主导航/协同制导、高分遥感、卫星天线和临近空间飞行器等产品及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加强军民卫星、地面系统和数据资源的统筹,加快相关技术和产品在气象、交通、环境、农林、资源、侦察预警、指挥控制、应急通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3.民用航空产业

重点开展直升机、通用飞机和先进无人机总装设计、研发、生产及整机制造。积极参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国家重大专项,进一步提升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研制、生产能力。以大飞机着陆系统重大专项为牵引,加强飞机着陆系统设计、生产、试验、总装集成能力。引入和做强通用飞机动力、辅助动力装置、飞行控制器、航空标准件制造、发动机维修等产业。

4.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

重点建设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游艇制造基地,打造游艇产业链,发展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游艇、工程船、特种工作船、高附加值的内河及沿海运输船等系列产品。做强船用工程机械、综合电力系统、水泵、钢板、涂料等船舶配套产品。发展海洋工程产业,以深海采矿机器人为突破口,抢占国际深海采矿装备发展先机。

5.民爆产业

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炸药、新型工业雷管、新型起爆器材等系列先进的军民两用爆破器材,大力建设湖南神斧集团军民两用火工品基地,加大爆破服务业发展,积极适应市场化改革要求,加大民爆海外市场开拓,延伸民爆产业链条。

(二)发展壮大军工高技术产业

1.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形成从芯片、关键零部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到整机的全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军民两用产业链。紧紧围绕重大工程型号需求,配套卫星天线、高端电容、传感器、电源转换器等产品,发展面向民用航空发动机、高速飞行器地面和飞行试验等特殊需求的多通道压力、温度、热流、烧蚀等测量控制系统。

立足我省信息技术产业在北斗卫星导航通信、超级计算技术等方面的突出优势,重点开发高可信网络化操作系统、云服务器、海量信息安全存储、移动终端、自主可控软件、自主知识产权图形处理芯片、北斗导航芯片及高性能导航终端等核心产品。军民联合发展健康、安防、家电等领域的智能家居、家庭安防、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的产业化。

2.新材料产业

立足我省材料研究及有色金属资源优势,针对新一代武器装备发展需要,重点发展超高强度钛合金、高强易焊接结构钢、硬质合金等金属材料,超高温高强韧陶瓷、高温透波材料等无人机非金属材料,陶瓷前驱体、复合材料用树脂基体、军用橡胶等有机材料,第三代碳化硅纤维、硅硼氮纤维等复合材料,宽频段隐身涂层、高功率激光用光纤等信息功能材料。针对在研在役装备,发展高品质变形高温合金、深海装备用特种合金、极端环境用润滑材料等。发展新概念装备用特种合金、石墨烯等具有战略价值的前沿材料。

3.新能源产业

立足本省军工在电力技术方面的核心优势,发展3.5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大力推进海上5MW—8MW风电机组与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化,推动兆瓦级风电产业链;提升小型水电设备整机集成为核心业务,推进发展小型整装机组水电产业链;延伸核电成套装备制造,完善核电成套装备产业链;发展光热发电装备制造,以太阳能利用技术创新加快太阳能推广应用。

(三)培育大安全、大防务产业

充分发挥军工技术和能力优势,拓展信息安全、反恐维稳、特种警用装备、安保警戒、执法维权、应急抢险、后勤装备与器材等大防务大安全所需的技术、产品、服务和产业。巩固航天领域北斗核心技术自主优势;利用军工电子领域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软件的自主可控能力,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供关键支撑,确保制造强省信息安全可靠;着眼非战争军事行动,充分发挥国家警用装备研发试验基地作用,加快发展危爆品探测监控、攻坚破障、抢险救灾等新型非战装备;立足核工业技术基础,发展提升核应急能力。

四、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区域发展新空间

按照湖南省区域经济“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空间布局和发展思路,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坚持“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原则,聚焦海洋、空天和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抢抓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利契机,依托一批技术领先、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发展,重点构建“一区七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长沙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

航空航天工业园。大力发展起飞着陆系统,航空材料、航空维修、航空运输等,积极承接国际业务,依托大飞机起落架和机轮刹车重大专项,将基地打造成世界一流、集设计、制造、试验、服务为一体的飞机起飞着陆系统研制和维修服务基地;发展临近空间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卫星地面装备与应用设备,航天材料、惯性导航等,积极推动航天技术在交通、环境、应急通信等民用领域的应用。

电子信息产业园。加快发展海洋测绘与监测信息与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封装材料,特种元器件等产业。将中电软件园打造成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的军民融合特色园区。在信息安全领域,深化中国电子与国防科大的合作,巩固并扩大基于飞腾CPU的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系列产品在国产化替代工程中的领先优势;在光纤信息技术方向,建立全自主可控的水下光纤应用系统。在北斗导航领域,依托现有的产业集群优势,发挥核心载体功能,自上而下打通北斗产业链,并向“北斗+”领域延伸,打造国内最强的北斗产业资源要素聚集区。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充分整合各类资源,采用开放共享的形式搭建全要素、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园区军民融合产业生态的繁荣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产业优势,促进智能制造与军民融合产业的跨界融合。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依托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发挥国防科技大学的领头作用,重点发展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力争在北斗导航相关的芯片研发、军事应用、工程机械定位、邮政物流导航、智慧城市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完成国家级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区建设核心任务。

(二)株洲航空动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以株洲航空产业基地为发展平台,有效整合军、地资源,合力布局航空产业,重点开展直升机和通用飞机总装设计、研发、生产及整机制造,引入和做强通用飞机动力、辅助动力装置、地面燃气轮机、风力发电、航空标准件制造、发动机维修等产业,加快株洲通用机场建设,大力发展通航运营、打造通用飞机和民用直升机的重要生产基地,世界级航空产品生产基地。

(三)湘潭海洋与特种装备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依托湘潭市军工和地方资源优势,建设军民融合产学研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发展军民两用先进装备制造、军民两用电子信息、舰船电机、电磁动力、海洋工程机械等产业,形成湘潭九华和雨湖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区,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有效支撑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军民融合。

(四)岳阳卫星导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积极推动北斗导航终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北斗导航区域运营中心、产业研发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岳阳北斗城市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数字岳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五)平江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军民两用爆破器材,汽车与工程机械、光电信息、新材料等4个军民融合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聚集发展。

(六)衡阳核电核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完善核资源开发、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形成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核能资源及应用技术,包括核资源的地勘、开采、冶炼、纯化、应用等;提高省内核电装备配套,建立核电及核应急体系;结合湖南核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核放射下军民两用的核检测、核能发电、核电配套设备、矿产井建及矿山设备、特种工程机械等制造业。

(七)益阳高技术船舶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以益阳(沅江)船舶制造产业园为核心,推进内河运输船和工程船整装,船用舾装件及配件等产业,打造全国具有最强竞争力的游艇和公务艇产业基地,中部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的内河船舶制造基地和湖南船舶设计研发展示中心。

(八)益阳特种装备产业基地

建设国家级的非战军事行动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和反恐处突装备研发中心。打造光电信息、制导与控制、电子与通讯等多学科、多门类、深层次的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形成公共安全现场处置技术、反恐处突综合防卫技术、特种光电信息技术、精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军民融合产业化基地。

五、实施四个专项工程

(一)两用技术创新转化专项工程

定期组织发布军民两用技术转化推广目录,引导各级政府加大对目录内优质项目的财政专项资金及产业基金的支持力度。强化产学研结合,构建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组织实施军民两用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专项;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市场,逐步制订创新服务检验检测标准,提高科技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两用技术成果的双向转移,加快产业集聚,扩大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工程

采取政府投入为主,依托有关国家级、省级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工程。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到2020年,建成一个对接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装备采购信息网,辐射全省的省级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畅通军民信息交流,实现军民科研生产要素共享信息建设。构建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和产权交易的综合平台,加强军工单位与民口业之间、军民两用技术项目之间的对接。

(三)两用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工程

围绕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需要,密切军地双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依托“湖湘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和“百人计划”等人才工程为抓手,推进50名复合领军型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防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新培养打造10个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以重大技术、工艺攻关为抓手,加大面向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施军民人才交流培训计划,建立地方人才数据库,动态反应各类人才的准确信息,有效促进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相互引进、互相流动。

(四)配套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到2020年,引导有配套潜力的100家中小企业建立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改变军品承制单位省内配套单位选择难的现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制定引导军品承制单位扩大外部配套率奖励政策,非军工单位提升配套层级激励政策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军民融合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做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信息化、人才发展和国防动员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协作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坚决打破行业壁垒,建立科学的“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军工与民用产业互动互促的良好格局。

二、完善体制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优势资源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综合运用需求牵引、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加快适应装备竞争性采购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体系。加快建立现代军工企业制度,引导军工开放,促使社会资本进入原材料、零部件、军民通用性较强的配套产品生产领域。积极推进军地企业互相开展跨行业、跨地域资产并购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股份制改造。积极配合国家推进国防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优化军工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积极引导推进军工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保障“民参军”企业的合法利益方式方法,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国防合同管理,有效防范规避涉军企业违约风险、质量风险、保密风险。

三、加大政策支持

各地要把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技、工业等专项规划。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将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纳入当地重点发展规划,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配套功能。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对军民融合项目在规划审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能源、土地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支持。完善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适当扩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贯彻落实民口和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市州、县市区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军民融合产业建设。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投融资体系,拓宽军品订单抵押范围,探索设立军民融合创业投资基金、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军工信托投资公司等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平台。

四、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与装备承制资格认证联合审查,试点军品研制生产单位政策普惠,开展国防科技工业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试点,坚决落实各项企业减负政策,切实为企业发展减轻经营负担。围绕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产业需求,深化与国开行湖南省分行合作,积极加强与工信部、国家国防科工局、军队装备管理部门等部委的联系,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对接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产业链合作,加强我省与中央军工集团公司的战略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创新合作机制。加强物流领军企业与军工企业的对接,提升现代物流业服务军工能力。大力弘扬军工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